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学习资料

高考考前语文知识、解题方法梳理

一、解答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指津
1.突破“知识”关:论证结构、论述思路、论证方法
2.突破“读文关”。把握观点,梳理段与段之间的逻辑,段落内部句与句之间的逻辑。两遍阅读后快速准确把握全文的思路、中心。
3.突破“转述和整合”关。细读比对选项表述,分析、判断选项文字在整合和转述过程中的正误。熟悉客观题的常见陷阱设置。打通各类错误点,能具有敏锐发现错误的能力。
指津一:整体把握,微观勾画
1.阅读原文后,可提出如下问题:本文说明或论证的对象是什么?有什么最新成果或最新观点?今后的发展前景如何?作者对此新成果或新观点的态度和看法如何?
2.理清全文的脉络,把握主要内容,迅速提取每一节的主要信息。
3.微观勾画是指随时勾勒一些关键词语,以备答题时所用。特别要关注指示代词、关联词语(如“一旦”“如果”“因此”“但是”“然而”等)、副词(如“凡时”“全”“将”“基本上”“已经”“也许”“可能”等)以及一些修饰性的词语。
此外,由于论述类文章中有些内容表达起来比较抽象,为了说得具体,有时会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理解时要找出其“本体”。要确切理解含有修辞的句子,要注意前后对照,特点对应。
指津二:紧扣语境,把握内涵
要准确理解词、句在文中的意思,就要紧密联系语境,注意上下文的修饰、指代等暗示信息,从而把握其内涵。论述类文章阅读考查的词语往往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些词话要么是关键信息点(如指代性词语、概念性词语),要么就或承前或蒙后省略了相关内容。这些词语往往已突破了其原来的意义限制,与具体语境结合而有了新的意义。因此,阅读中要对这类词语慎重考虑。可采用如下方法:
1.瞻前顾后法。联系上下文选择恰当的义项。
2.比照辨析法。仔细比较辨析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和同义词、近义词在语言运用中的差异。
3.参考语境法。根据语境揣摩词语的语境义、比喻义、借代义等,分析词语派生或隐含的内容。
论述类文章中重要的句子有如下几种:一是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二是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三是与文章中心和结构密切相关的句子(如文眼句、中心句、过渡句等)。对于第一种,可以用“抽取主干法”,抓住句子主干,理清那些修饰、限制等附加成分,进而理解其含意。对于第二种,应该按照“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上下文语境,仔细领会,整体解析。第三种句子体现了文章的思路,有的画龙点睛,有的承上启下,有的阐明要旨。要理解这些句子的含意,既要注意它在文中的位置,还要看清来龙去脉。
指津三:抓住概念,识别混淆
论述类文章阅读题目,在设置选项上具有很大的迷惑性,综观近几年的高考试卷,其干扰项的设置方法主要有:
1.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有意混淆。选项在概念的外延上做文章,或是外延过小,以偏概全;或是外延太大,判断过宽,以“面”代“点”。阅读时要特别留心材料和选项中的“凡”“一切”“全”“都“等修饰词语。
2.偶然、必然有意混淆。即把原文中的“可能”有意说成“必然”,把“偶尔”说成“往往”。
3.指代上的混淆,颠倒主客,偷换概念。选项偷换概念,用形同义异词或形近义异词来迷惑考生。解题时,要注意选项是否混淆了概念的所指对象,是否颠倒了陈述主体与修饰语,是否省略了一些关键的修饰词,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4.现实和设想的混淆。选项在对概念的判断上时间超前或滞后。把已经成功的现实和没有成为现实的设想或可能性混为一谈。
5.肯定和否定、主要和次要关系上的混淆,无中生有,牵强附会。有些选项的设置,把肯定说成否定,或把否定说成肯定,有些混淆主要和次要关系,有些属于无中生有,牵强附会,解答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依据,切忌主观臆断,望文生义。
6.条件和结果:原因和结果的关系的混淆、颠倒。有些选项在设置时,将条件说成结果,或把结果说成原因,或强加条件及因果关系。要重点辨析,找准答案。
指津四:筛选判断,逐步排除
对选择题要分析、比较、选择,首先排除明显错误的选项,然后分析剩下的选项及与之相关的语言环境,瞻前顾后,寻找有效信息,并归纳信息的要点,进行筛选,再次排除干扰选顼,剩下的便是正确答案。这样做题,可以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基本方法如下:
1.复位验证法。在理解文中的重要概念时,如果对自己的选择没有十分的把握,可把选出的答案“复位”到原文中“验证”一下,如果语意连贯、意思准确则该项即为正确答案。
2.事理分析法。在论述类文章中,常会遇到事理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因果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选择关系等,要紧紧抓住表示事理之间逻辑关系的关键词语,作出正确的判断。
3.巧用选项法。在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命题中,命题者常常在句中确定两个考查点,每个考查点按两种理解列为四个选项。遇到这种题目,可以巧妙地利用选项提供的“方便”,根据自己对某一个考查点的正确理解,排除错误的选项。
【总原则】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结论)与论证结构,根据文章的行文思路(内容),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论证手法、论据等),分析中心论点和分论点间的关系,分析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明了论证方法的类型;
【思考】论点是什么(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得出怎样的结论)、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证明观点、如何安排思路、怎样展开论证、怎样结构文章。
【题型1】行文脉络(行文思路):实际上就是概括文章各层大意。
【答题模式】回答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把全文划分好层次,概括层次内容(段意),依次回答即可。
【注意】必须使用“首先,然后,最后”等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
【2020新高考1卷.山东卷】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
【策略】读懂大意,梳理层次,概括内容,分点作答。
【答案】①材料一首先介绍了《禹贡》《汉书•地理志》《水经注》中的内容,说明了历史地理学在中国的起源;(首先……说明…概括第一层内容)
②然后介绍了沿革地理的概念,论述了其存在的意义以及和历史地理学的区别;(然后……概括第二层的内容)
③最后总结了沿革地理和历史地理学的关系,说明了历史地理学的发展过程。(最后……概括最后一层的内容)
【变式问】简要说明材料二是如何对“中医药走进中小学”逐步展开论述的。(4分)
【审题】所谓“逐步”,即是有先后次序的,这就是“思路”的问题。
【答案】
首先从中医药的特点、意义与现实困境说起,引发对中医药出路的探讨(1分),
然后从中小学这个切入点引出“中医药走进中小学”话题(1分),
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两条落实中医药进中小学的具体建议(2分)。
【题型2】论证思路【注意:与“行文思路(脉络)”相似,但又略有不同】
不同:侧重把全文的观点、论据、论证方法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呈现的说清楚。
【2021新高考1卷】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①材料一围绕莱辛《拉奥孔》提出的“诗画异质”观点,从缘由、推论到结论,纵向展开,引述其观点,并结合作者个人的理解,以举例、引证的方法加以阐释;
②材料二点出莱辛“诗画异质”的核心观点后,以札记形式列举中国古人关于诗画关系的相关讨论,与莱辛观点形成照应。
【题型3】论证结构
先做判断:指出是什么论证结构(并列式、层进式、对照式、总分式);
然后解释每部分是怎样体现这样的结构的:每部分之间如何体现层进,如何体现对照,如何体现总分关系。
【2021新高考2卷】4.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
【答案】
①文章采用先总后分(总分式)的论证结构,先提出网络行为尤其是青年的网络行为需要规范这一论点,然后从网络行为的“底线要求”和“基准意识”两个角度展开论证;
②“底线要求”和“基准意识”又构成逻辑上的递进关系。
【题型4】论证方法
答题方式与“论证结构”同,即:
先做判断,是什么论证方法:事实论证(举例),道理论证(引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假设论证,因果论证,类比论证;
然后说明每种论证方法在材料中是如何体现的,比如举例论证,举了什么典型事例,证明(论证)了什么观点。
【常见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
引用论证:引用名言等作为论据来分析问题、说明道理 。
对比论证:用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做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
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做比喻来证明论点。(注:异类比方)
因果论证:通过对事理原因或结果的分析,来证明论点的正确合理。
类比论证:通过对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注:同类相比)
【常见论证方法的论证效果】
事实论证(例证法):有力地证明中心论点(“事实胜于雄辩”),增强文章说服力、趣味性、权威性,让文章浅显易懂。
道理论证(引证法):可以增强文章说服力或文采,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
对比论证(对比法):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
比喻论证(喻证法):道理讲得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4.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4分)
【答案】
①对比论证,将文学与一般娱乐、好作家与“文匠”、人与电脑或机器人进行对比;
②举例论证,以生活中很多日常现象为例,论证人类具有的特殊能力;
③比喻论证,把人类的心领神会比喻为“像对付一个趔趄或一个喷嚏那样自然”。
【题型5】论证特点
论证特点几乎包括了前面所有的内容,如论证思路、结构特点、论证方法乃至语言特点等。
作答时要依据材料内容实际,从以上几个方面全面思考,灵活作答,踩准得分点。
另外,表述要力求简练达意,比如论证语言特点:严密,准确,逻辑性强;运用修辞,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等。
【2019.11考试中心命制山东海南联考模考题】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答案】①以设问开篇,引发关注;
②采用辩驳的论证结构,先立再驳;
③论证中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例证法、引证法、对比法等。
【2020.3考试中心命制海南模考题】4. 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答案】①论证思路清晰。先指出共享经济存在的问题,再提出观点,然后论证并指出其意义,形成递进式的论证结构。②论证手法多样。在论证时采取了举例论证、假设论证等论证方法,如网约车的例子论证了这些“共享模式”是通过增量服务释放了潜在需求;用“倘若共享成色更浓一些,比如对顺风车、拼车 、合租等优化闲置社会资源的方式”进行假设论证等,从而推导出这样做的好处。(每点 2 分)
【论证结构+论证手法+结合文本分析手法】
例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答案】
(1)总分式的论证结构。文章开篇引出话题,然后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论点明晰,结构清晰严谨。
(2)论证方法多样。采用了例证法、引证法等,论证有力。
(3)论证语言准确严谨,如“接近”“已经”“还不能算是”等词句。(本题4分,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变式问】论证的严谨(严密)性
议论文的严谨周密,体现在以下四个角度:
(1)结构严谨有序,具有逻辑的力量;(2)语言准确严密,具有精确的力量;
(3)论证方法得当,具有说服的力量;(4)材料选择确凿,具有真实的力量。
【答题模板】
①论证结构严谨,加上文本分析。
②论证语言准确严密,有具体的词语、句子分析。
③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透彻地阐明其内涵。
④论点与论据高度统一,加上事例分析。
例9.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材料一第三段论证的严密性。(4分)
【答案]】①论证结构严谨。文段采用总分结构,先以设问引出观点,然后按事理逻辑逐层分析;
②论点与论据高度统一。所举“夸父追日”等事例、所引孔孟等言论都能恰切论证观点;
③用词精炼准确。运用“事实上”等词语使表达恰切、有分寸。
(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4分。)
其他与论述文文体特点有关的题型,如:
4.材料二引用了王国维“隔与不隔”的论据,请简要分析其论证目的。(4分)
【思路】首先找出文中与试题有关的文字(第3-4段),然后借助试题提示(论据与论证)加以分析即可。
论证:先“破”后“立”, “破”“立”结合。
【答案】①引用王国维论据在于以此为论敌并指出其不足;②进而论证作者的观点,即诗歌既必须寓新颖的情趣于具体的意象,也有“显”和“隐”的分别。
源: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篇
非连续性文本,主要以新闻类为主,重点考查考生的筛选整合文中的信息,概况文本内容要点的能力,包括读图。
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以文字、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这些材料从不同角度呈现事物或主题,单独看是完整的,合在一起又能够综合地表达意义。其特点是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实用性特征明显。学会从非连续文本中获取我们所需要的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是现代公民应具有的阅读能力。
指津一:关注文体特征
非连续性文本通常以图画、数据表格、符号、图解文字等多种方式呈现,中间缺少明显的连续性线索,需要经过思考提炼才能找到相关信息或内在联系的文本形式。考查的形式主要是一道单选题、一道多选题和一道简答题,共12分。
指津二:注意阅读方法
第一,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
第二,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
第三,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写作的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
指津三:注意解题方法
(1)比较材料。在当今这个大数据时代里,阅读新闻、报告类文本,要加强比较分析能力的培养。要从材料来源、主要内容、中心观点、数据图表等多角度比较分析,辨明异同,深入探究规律。
(2)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一方面浏览全文,找到相应语句并在原文中标注出来。另一方面,逐一把选项和原文比对,不一致的即可判定错误。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首先读懂文本,标记包含相关信息的重要语句。可以从概括性的句子、文中运用的材料和作者的评价三方面入手。其次,从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出发,结合新闻材料提炼观点。最后,观点必须于文有据,合情合理。要做到客观公正,不能任意拔高或者贬低。
指津四:培养理解能力
对于实用类文本阅读而言,要更加重视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1.理解重要概念,要注意它在文中的含义。
因为考点是“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强调的是“在文中”,故在理解时,既要注意概念的“词典义”,又要注意它的“语境义”。要把“重要概念”还原到文本中,在具体的上下文语境中进行理解,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正确理解词语的使用意义,特别是临时意义。
对于关乎主旨、作者主张的重要概念(词语)的理解,首先要掌握基本要求:①从词语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借代义来思考,选准准确的词义,理解临时意义;②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隐含意义,同时兼顾词语的本义;③从词语的词性、语法结构分析、斟酌词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可以运用以下方法:
(1)关键词语理解法
理解句子,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句中关键词语的理解。关键词语,有的是有深刻含义的词语,有的是指代性的词语,有的是多义词语,有的是概括性词语,有的是有隐含义的词语。抓住这些关键词语后,再结合支撑该词语的相关词语、句子,把它们分析透彻即可。
(2)句子结构分析法
对那些结构复杂的句子,不论是单句还是复句,都可以使用“抽取主干法”进行解读,抓住句子主干,理解那些修饰、限制等附加成分,进而理解句子含意。如果是复句,可以划分内部层次,分层理解。
(3)根据位置确定句意法
句子在文章或语段中的位置对于语句的理解相当重要。总领句,要结合其领起的范围,结合“首句标其目”作答;总括句,则要总结上文,或者“卒章显其志”;过渡句,则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延伸扩展。
(4)表达意图还原法
对于那些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如用了比喻、拟人、双关、反语等修辞手法的句子,要用还原法理解,即把作者原来想表达的意思、意图还原出来。如用了比喻句,作者用它真正要表达的意思、意图是什么,只要写出来即可。另外,要注意多角度答题,起码是正反、你我或者褒贬等两个角度的思考。对于个别表意较为含蓄而未用特殊表达技巧的句子,也应在写出句子本身含意的同时写出作者的表达意图。
 Ⅱ.人物访谈类文本阅读
(一)、掌握访谈文体的相关知识。
“访谈”的概念:因为某个人、事件、特定问题去访问专家或知情者,请他们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运用谈话纪实的方式进行报道的文章。这里要注意以下要点:访谈的目的性非常强:就某一特定人、事、问题;访谈的对象有很强的限定:专家或知情者。通常以答记者问、采访纪实、访谈录、对话录等形式出现。
(二)、访谈类的题型、方法及作答技巧
1. 常见题型:
(1)你如何评价被访谈人物的什么特点?
(2)你如何看待这个人物的成功或失败?
(3)你如何评价他在特殊阶段的努力对成功的帮助等等?
(4)他的这种人生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精神,在当前社会下有什么积极意义?
2.阅读方法:
阅读访谈关键是迅速把握访谈的话题、理清访谈的线索、归纳访谈的主要内容、分析访谈的技巧、评价访谈的收效。
3.作答技巧:依据高考考纲要点作答。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包括访谈者的观点和访谈对象的观点,必须认真梳理,全面把握其要素和倾向,能找出他们支持自己相关观点的相应材料,分析其逻辑推理的科学性,然后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高考考察一般会以正面的为主。访谈的题材通常都是名人、大事,与当前整个社会或某些阶层息息相关,因此会产生较大的社会价值和影响。阅读时要将视野扩大,将该访谈放到当时社会的大背景中,联系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主流思想文化、各阶层的关注程度来进行对照,然后实事求是地进行评价阐释。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文本的某种特色”主要落实于文本的思想情感、文本风格、语言特色、设问技巧等方面。“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首先要能指出这种特色,然后联系文章说一说文章为什么要营造这种特色,还要进一步指出这种特色的好处、效果或不足,如果能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就更好。
(4)“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不同的角度”可以是正面的角度、反面的角度,当时人的角度、旁观者的角度等等。“不同的层面”指的是文本可达到的层次,如深层、浅层,实用层面、美学层面、哲学层面;可能涉及到的范畴,如政治、经济、科学、文化、风俗、娱乐、艺术、行文等。“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就是要尽量多从上述角度揭示更多的内容。
(5)“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就是要分析归纳出提问者和访谈对象(主要是后者)的人生观,探讨他的人生价值,揭示他的这种人生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精神,在当前社会下有什么积极意义。
(6)“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个考点是考查考生的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和质疑精神。要善于对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怀疑、对难点尽量依据文章或借助工具书试图解决,要善于对文章内容进行辩证分析、提出补充,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观点。要注意的是,高考考查一般访谈对象应该是该领域的专家,必有其独到之处,对其观点不要轻易完全否定。
Ⅲ.新闻纪实类
(一)概念:新闻属于纪实类作品。它是借助各种传媒对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信息所作出的及时、客观、准确、简洁的报道,它是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广泛采用的一种文体。它具有真实性、时效性和受众性的特点。内容一般包括6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新闻中所用到的材料有三类:新闻事实,背景材料和作者的主观评价。
(二)阅读方法
(1)看标题,抓要素,整体把握新闻内容。
(2)理清脉络,把握文章结构。
(3)把握中心,把握主旨。
抓住关键句、中心句、过渡句去把握文本的中心内容,研究文本的主旨,揣摩作者的写作动机和感情态度。
(4)研究写作技巧,分析表现手法。
可以从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对比衬托、以小见大、烘托渲染、借景抒情等文学手段,锤词炼句及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几个角度去考虑。
(三)常规题型及答题方法
(1)如何分析新闻的真实性
①从再现采访过程的角度思考;②从再现现场情形的角度思考;③从叙述人称选择的角度思考;④从细节描写作用的角度思考;⑤从新闻数据运用的角度思考。
(2)如何把握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①从表现形象特点的角度思考;②从表现形象变化的角度思考;③从前后内容联系的角度思考;④从新闻传达感情的角度思考。
(3)如何筛选整合新闻的信息要点
①看清题目,明确筛选要求;②理解层次,把握新闻要点;③根据题目,筛选相关信息。
(4)如何分析新闻材料的详略性
①从材料角度是否不同的角度思考;②从材料联系是否层进的角度思考;③从能否开阔读者视野的角度思考。
(5)如何分析新闻结构的合理性
①从能否深化主题的角度思考;②从结构是否完整的角度思考;③从群众能否想到的角度思考。
(6)如何鉴赏新闻构思的独特性
①抓对比点,分析相反内容的内在联系;②抓相似点,分析物人之间的相似之处;③抓相关点,分析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7)如何分析新闻标题的艺术性
①分析新闻标题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②分析新闻标题对表达新闻主题的作用;③分析新闻标题对吸引读者的作用;④分析新闻标题对表达记者观点和感情的作用;⑤分析新闻标题对群众获取信息的作用。
(8)如何评价新闻技巧的巧妙性
①分析表达技巧对表现人物特点的作用;②分析表达技巧对表现主题的作用;③分析表达技巧对群众的影响,如:能否让群众如临新闻现场(生动形象),能否让群众体会出作者态度,能否让群众把握新闻主题,能否突现新闻的社会效应等。
(9)如何探究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
①概述相关事实;②分析人物精神(品质、素质);③阐发所受启发(相同、相反)。
(10)如何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
①明观点,即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这是第一个得分点。②引论据,即恰当引用论据,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③作论述,即就所引论据作必要的阐述以证明自己的观点。④作小结,即归结回扣观点,简要作结。
☞文学类文本阅读篇
(一)小说阅读
指津一:人物形象塑造的考查
误区:分析人物形象时,不从实际出发,过分拔高人物的思想品质;没有立足原文,无中生有,“概括”出原文中没有的东西;以偏概全,不能全面分析评价人物。
解题思路应分四步走:
首先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情感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然后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语句。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指津二:重要情节(细节)作用的分析
解题时要注意其思考的方向:
①是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其作用一般来说是点题或突出主题。
②是对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
③是对整个故事情节的构成上的作用。一般来说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指津三: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首先找到环境描写的语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处于不同位置的环境描写其作用将会是不同的。然后再概括所描写的环境。
分析环境描写作用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①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②添或烘托某种气氛。
③托或突出人物的性格、心理等。
④有时有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的作用。
⑤揭示主旨。
指津四:思想内容(主题)和写作技巧的鉴赏和评价
理解主题主要看重要情节和主要人物;而小说主要的写作技巧也表现在重要情节的安排和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把握主题时,不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就不能避免认识上的偏见和情感、情绪上的偏激,没有认真阅读原文,拿自己已知的道理去硬套,评价作品缺乏针对性,这是同学们做这类题最大的误区。鉴赏评价小说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时的误区是,过分拔高小说所表现的主题和哲理;偏激地看待创作技法的成败,认为发表的文章总是好的,不敢提出批评的意见;以自己头脑中固有的观念看待作品和作者,要求作品和作者符合自己先入为主的思想观念;以自己的兴趣爱好作为评价小说的标准,合自己口味的则说好,否则,就说不好。
[把握文学类作品主旨的诀窍:
a从重点语段上找突破;(1)抓标题与文体;(2)抓“文眼”;(3)抓对全篇有概括性的句、段;(4)抓文中表现作者情感的议论、抒情性的句、段;
b.从写作材料(题材)上看作者用什么来表达感情,以此来把握文章的主旨;(1)借景抒情,通过对所写景物的分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2)寓情于物(托物言志),通过对所写之物的分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3)借事抒情,通过对所写之事的分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
c.从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思想发展上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读文能力
要有文体意识
学会整体阅读
读通前后逻辑
明晰基本手法
读题能力:
摆脱思维定式
读清题干构成
梳理逻辑层次
创建答题框架
(二)散文阅读
指津一:“答案在文中”
张建华先生说:“现代文阅读的答案就在原文中,不要凭空去想。”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高考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具体方法:
(1)中心主旨句移用法
命题人常常围绕文章主旨制题,中心主旨句移用法是既省时又准确的好方法。
(2)关键语句、中心词组合法
高考现代文阅读能力的考查,既要求能够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还要求能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归纳、概括能力是一种较高的能力,而许多文章自身,作者都会对要点和主题作必要的归纳和概括。要答好这类高考题,如果运用关键语句、中心词组合法,就可事半功倍。
(3)综合分析,条分缕述法
散文阅读不但要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更要考查其综合能力,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考查表述能力。因此,我们在回答高考主观试题的时候,就要在综合分析之后,条分缕析地表述出来。从阅卷的角度看,分条答题显得条理清晰,更能阅卷人的好感。
指津二:“主题在心中”
答题时也要有主题意识,心中时时想着文章的主题,想着能否从主题的角度解答本题。许多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同时,还要有“文体意识”,从文体基本特征与表现手法的角度思考问题,避免答题不得要领。
指津三:“方法在胸中”
既然“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在原文之中,不要凭空去想”,我们要善于利用原文词句来组织答案。做阅读主观题能抄原文答题是上策,事实上,许多高考主观题的评分参考答案,都是直接抄自原文;能概括原文答题是中策,或摘取词语连缀,或压缩主干调整,或抽取要点组合;离开原文答题是下策,即使有些题目找不出原词句组成答案,也要弄通语境,得其要旨,不能自由生发,离“题”万里。
答题策略
1.问什么答什么,切忌答非所问。语言准确到位,表述规范,简明扼要。
2.分条回答,条理清晰,字迹清楚,便于阅卷,更易得分。
3.主观题的高考阅卷是“踩点”给分,因此,不怕你多答,就怕你不答。遇到拿不准的问题,如不限定字数可尽可能多陈述自己的感觉可能拿分的点,但不是多多益善,把不相干的都写上,错的多了反而淹没了对的,阅卷人不易发现又反感。
4.文通字顺也是提高答题得分率的关键,许多时候甚至直接作为“得分点”。考生先拟草稿,组织好语言,再正式作答。
5.除非有明确要求,否则作答时不能用描写或比喻、拟人的句子作为答案。因为这种语言的表意是间接的甚至是模糊的,不能直接准确地回答问题。
6.阐释、概括具有一定文学色彩的词、句的意思,要努力探求其本义:是比喻的,要透过喻体看到本体;是象征的,要透过象征体看到象征意义,等等。只有探本、返本,才算从根本上理解、掌握了实质性的东西,同时也可进一步看出文章的行文之妙。
☞文言文阅读篇
解答文言断句题的五个“锦囊”
锦囊一:靠文段大意断句
拿到一道文言断句题,首先要讲文段整体阅读一遍,联系上下文粗略地揣摩出大意。对于叙事性文段,要大致清楚其叙的什么事,涉及到哪几个人;对于说理性文段,要大致明白其论点和主要论据;对于对话性文段,应先清楚是哪几人的对话,各人的身份和观点如何;等等。应该指出的是,这里的“整体阅读”,强调的是陶渊明式的“不求甚解”的“读”,这对于某些文段来说,也许就相当于已经得出了答案。
锦囊二:以动词宾语断句
和现代汉语一样,在古汉语中,动词(有时是形容词)是构成一句话的重要成分。一般地说,只要找准了动词(或形容词),弄清楚它们的宾语,就可以宾语之后断句。
锦囊三:凭特殊虚词断句
这里的所谓“特殊虚词”,指的是一些多用于句首或句末的文言虚词和一些表示说话的词语,以及文段中的诸如地名、人名、官职名等词语,它们往往可以成为给文言断句的重要参考标志。比如,常用于句首的文言虚词有“若夫、乃夫、至于、于是、虽然、是故、是以、已而、向使、夫、焉、盖、惟”等,见了这些虚词,在它们前边就可断句;常用于句末的文言虚词有“矣、焉、乎、也、耶(邪)、欤、哉、夫、耳、者也”等,在它们后边也大多可断句;相当于“说”的词语有“曰、道、云、语、白”等,在它们之后也大多应断句。对于文段中出现的地名、人名、官职名、谦称和敬称等词语,断句时要分析其是作主语还是宾语。
锦囊四:据句式特点断句
文言中有一些固定句式,如果能比较熟悉地掌握,对于断句也很有帮助。比如,了解了“不亦……乎?”“得无……耶?”“……之谓也。”“如(奈、若)……何?”“何……为?”“何……之有?”等固定句式,可以给我们在给文言断句时以十分明显的指示。此外,还应该知道,古汉语比较讲究句式的对称,给文言断句时可据此查看文段中有无对称句式。
锦囊五:参考他题断句
有时,我们还可以根据文本中的内容和试题中其他题所提供的信息,作为断句的参考。
总之,如果我们能在复习备考时,按照以上“锦囊”所提到的方法,深入细致地思考,适当地多做练习,那么,曾被视为畏途的文言断句题,就一定会比较容易地得出正确答案。
古代文化知识题解题方法
从近两年的高考题来看,它既考查了文化知识,又考查了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涉及了古代科举、官职、称谓、姓名、地理知识等。
一、紧扣教材,抓住重点,总结延伸。
二、强化训练、随题整理,建立资源库。
三、活学活用,善于联想,学会迁移。
四、树立语境意识,前后勾连,明确语境中的特定含义。
翻译文言语句的解题技巧
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是翻译文言文语句的第一步,理解文言语句必须遵循古文的一般规律并把握其特殊性。对句意的理解要注意以下几点:
技巧一:要在全文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全文或文段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技巧二:要注意省略句、倒装句、词类活用、通假字、互文见义和偏义复词的理解,对这些现象的理解把握,往往是翻译文言语句的关键。
技巧三: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通过前后推导,或选项推敲分析等方法,进行认真理解。
技巧四:利用文言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把握句意。也就是说,在理解文言句子时,要充分利用对应词语的用法和意义去把握文句意思。
技巧五:对复杂的不好理解的句子,最好做成分分析,先抓主干,再看枝叶;或抓住关键词语,分析句间关系。
技巧六: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去把握文言词语在句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古代诗歌阅读篇
指津一:鉴赏诗歌形象解题指津
1.鉴赏人物形象解题指津
(1)鉴赏依据——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
(2)鉴赏角度——所写人物身份性格、所写人物的思想感情、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
例如,阅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通过作者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本词所塑的人物形象如下:少年英雄周瑜(客观人物形象)——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我”(抒情主人公)——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通过周瑜形象和自我形象的对比刻画,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人生易老而壮志难酬所表现的抑郁难平的思想感情。
2.鉴赏意象解题指津
(1)鉴赏的依据——景物形象的自然属性。
(2)鉴赏的角度——景物形象的社会属性(作者借此表达的情感、抒发的寓意)。
例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人在这首二十字的千古绝唱中,粗线条地描绘了落日、晚山、黄河、大海等意象,显示出登高远眺的特点,“落日”在西,“大海”在东,视野开阔。既有落日近山的奇异风光,又有千里黄河归大海的壮丽景象,甚至还有滔滔黄河水的声响,不仅可以使人们看到一幅登楼远眺的无限广阔的艺术图画,而且能够有力地激发人们“更上一层楼”的思想愿望,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
指津二:鉴赏诗歌语言解题指津
(一)炼字、炼句题
1.设问方式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本诗的某字,换成另外一字好不好?为什么?
(3)某句(联)来历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4)请对某字(句)进行赏析。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锤炼字句,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或句子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或句子孤立起来谈,需要将字放在句中,或将句放在整首诗中,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2.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二)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
1.设问方式
(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语言艺术)。
(3)本诗语言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里?请作简要分析。
(4)用有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答题步骤:
(1)点明语言特色。
(2)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指津三: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解题指津
1.提问方式:
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提问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正确解答:这类提问,着重点是诗歌整体的艺术表现特色,主要应该从诗歌的整体构思、诗歌整体的艺术技巧方面来解答。
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很多学生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但阐述具体某句诗时,是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的。
2.答题步骤:
简单地说就是:明手法(用一两个词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运用了这种手法的依据)+析效果(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
具体步骤是:
【第一步】准确解读文本:在了解“诗家语”多省略、多倒装特点的基础上,抓关键点。
(1)上看:看诗歌题目,圈出题眼(某一词语),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再看作者,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如南宋的爱国思想)。
(2)下看:看注解提示,了解诗歌的背景,寻找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线索。(即我们平时讲的五读:读题目、读作者、读内容、读注释、读命题)
【第二步】明了答案构成要点(即给分点)。
(1)采用的写作手法。
(2)手法揭示的内容: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写出了意象(人,物,景)的什么特点,或抒发(突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哲理)。
指津四: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和情感态度题目解题指津
1.读题目
题目是诗歌的有机组成部分,有时我们可以从题目中得到写作的时间、地点以及相关内容。而这些有时又是理解诗歌内容、思想感情必不可少的提示。
2.关注作者
(1)关注作者,可以从他的风格特点上获得提示,对鉴赏诗歌的语言和理解思想感情有一定的帮助。
如王维,以创作山水田园诗为主,语言清新自然,诗中有画,内容上主要写山水隐逸生活,特别是清静优美的景物,渗透着佛家思想,艺术成就更高。
(2)诗人的生平、思想和性格等等,无不深深打上当时社会风气的烙印;具体了解写作某一首诗时的生活状况、思想情绪和创作意图等对把握情感有重要的帮助。
如:李白、杜甫、李清照等诗人词人的生平、人生经历,有利于帮助我们了解时代背景以及诗人的思想内容。
3.看注释
注释是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注释可以揭示背景,理解诗歌,了解典故内容等,这些都有助于把握情感。
4.抓关键句
从五七言律诗的一般规律来看,艺术中心在中间两联,思想中心在首尾两联。(注重绝句的三、四句,律诗的首尾联)
5.把握形象
注意意象的特征和寓意,注意形象的外在特征、内质品性,以及环境特点等,有助于情感的把握,特别是写景抒情诗和咏物诗。另外柳、月、长亭、水、白云等常见意象的含义暗示了情感的流露。
6.抓诗眼
诗眼是诗中最精练传神、能巧妙表达主旨的词语,即能直接表达情感。
☞名句默写篇
默写功夫在平时
1.以大纲要求背诵的内容为主,必须逐一过关,不可放过。
2.印象不深的名句,要反复记忆。
3.一定要动手写写其中的易错字,坚决消灭错别字。
4.默写题要看准要求,必须用钢笔写正楷字,此题万不可连笔。如果是“X题中选填Y题”的选择模式,一定要选准你最有把握的Y题。没有把握的千万不要填,这样既为了节省时间,还因为高考阅读卷的时候按前Y题批阅,后面的即使正确也不算。
5.意象类开放式理解性默写仍然值得注意。
例如——
1.自古以来,秋天一直是文人墨客常常吟味不已的季节。借助秋景表达内心悲伤的诗句不胜枚举,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写出了秋天的凄清。
1.(示例一)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示例二)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
(示例三)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2.峨眉山位于四川,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李白曾移居四川,很熟悉峨眉山,他的诗文中多有“峨眉”的身影,如“        ,              ”等,不胜枚举。
2.示例一:西当太白有鸟道  可以横绝峨眉巅(李白《蜀道难》)
示例二:蜀国多仙山 峨眉邈难匹(李白《登峨眉山》)
示例三: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3.相比现代人,古人对生命易衰更为敏感,常从鬓发的细微变化生出深沉的感喟,这样的情感抒写在诗词中比比皆是,如“_________,_________”。
3.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4.古代迁客骚人流连于山水之间,借以吟咏情性,舒展身心,发散出一种高度的生命意识、民族意识和责任感。这些借景抒情的诗篇常常借用“松”这个意象,如“_________,______”。
4.连峰去天不盈尺    枯松倒挂倚绝壁(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5.“鹿”音同“禄”,世人喜好将其作为“长寿安康、仕途美好”的象征;“鹿”幽居山林,生活习性恬淡安静,文人也常借其表达隐逸情怀,如“_______,_________”。
5.呦呦鹿鸣    食野之苹
6.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其音凄切,在诗歌中具有悲凉的象征意蕴,如“_____,_____”。
6.中军置酒饮归客    胡琴琵琶与羌笛/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7.时空对举是指诗人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描写景物来营造意境,让读者在时空交错中获得审美体验。“诗圣”杜甫即擅长在近体诗中运用时空对举的创作方法,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示例一】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示例二】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示例三】锦江春色来天地 玉垒浮云变古今
【示例四】五更鼓角声悲壮 三峡星河影动摇
【示例五】乾坤万里眼 时序百年心
【示例六】竹深留客处 荷净纳凉时
8.樽”指酒杯,也写成“尊”,在古代诗文中多指代饮酒,并以此表达作者饮酒时的心情,比如“    ”或“    ”。
8.金樽清酒斗十千 一尊还酹江月 举匏樽以相属
9.小明想从所学的诗文中选取两句话集成一副对联挂在书房,提醒自己学习、做事贵在坚持,可选择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10.“沧海”经常出现在唐宋诗文中,和其他意象组合成一个意境,或展现宽阔胸襟,或寄托忧思情怀,或抒发离情别绪等,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或“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云”“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11.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是我国汉族的民族图腾,也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符号。我国龙文化源远流长,“龙”在古诗文中也是俯拾即是,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还似旧时游上苑   车如流水马如龙(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
12.在表现怀人主题的古代诗歌中,诗人经常采用“对写”手法,从对方着笔,婉曲含蓄地表达情感,可谓“此处思念,彼处着墨”,如“________,________”。
12. 示例一:还顾望旧乡  长路漫浩浩
示例二:⑤遥知兄弟登高处⑥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示例三:⑤今夜鄜州月⑥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
示例四:⑤乡泪客中尽⑥归帆天际看(孟浩然《早寒有怀》)
示例五:⑤想得家中夜深坐⑥还应说着远行人(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13.“铁衣”是用铁甲编成的战衣,也借指战士。在古诗词中,透过“铁衣”,我们仿佛可以看到边塞将士不畏严寒、刻苦训练、奋勇杀敌的身影,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朔气传金柝   寒光照铁衣(《乐府诗集·木兰诗》)
或: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或:红颜岁岁老金微 砂碛年年卧铁衣(唐·王烈《塞上曲二首》)
或: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唐·高适《燕歌行》)
14. “角”是古代军中的一种乐器,军营常用吹角来发号施令。“角声”作为一个声音意象,常在唐诗中出现,如“               ,                ”就有“角声”这一意象。
14.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15.“杜鹃”,又叫子规,相传为周朝末年蜀王杜宇死后所化。“杜鹃”的意象频繁在古诗词中出现,如“         ,       ”。
15.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杜鹃啼血猿哀鸣
16.自然界中的一些常见事物常作为具有特定意蕴的意象存在于古诗中,“月”便是如此。诗人常借“月”来丰富深化某种特定的情绪,使其作品具有“言外之意”的美学旨趣,如 “          ,          ”。(本小题请在高考规定篇目中选取作答)
16.由题干中“月”“丰富深化某种特定的情绪”可知,所填句子应包含“月”这一意象且表达出特定的情绪,据此可根据所学篇目和日常积累,联想到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或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或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其余答案只要符合要求皆可。
17.古诗词中有很多以“自”“空”营造意境氛围的,或写独守的孤寂,或写空寂苍凉的环境,或写英雄的失意,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白居易《琵琶行》“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姜夔《扬州慢》“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18. “鸟”是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古人常借鸟以抒发自己的情感,如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其余的还有很多,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19.古代衣服因为原料质地,制成后较为硬挺,穿着前需置于石上舂捣,使之柔软,称为“捣衣”。古典诗词中常用“捣衣”或“砧声”来表现妇人思念征夫、游子思家怀乡、征人对常年征战不满等情绪,比如唐人的诗句“      ,     ”。
19.示例一: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示例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示例三: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20.古代常以“汗青”指书籍史册,在古诗中“汗青”一词多次出现,如“      ,______”。
2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芳名垂汗青,千载永不灭
☞语言文字运用篇
成语题解答有妙招
考情及变化说明
1.试卷结构改变。在2022年以前成语运用的考查是采用客观的选择题,还时常和词结合在一起考查,就是既有四字成语也有两个字的词。2022年将它作为第一道语言文字运用题,变成了填充成语试题
2.增加了语言文字运用的主观题。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增加了试题的难度,也极大地考查学生掌握成语数量,同时更是对运用成语能力的考查。
预测与备考建议
1.从选文来看,要加强对情景式的读题能力训练。
2.从考查能力来看,要最大限度地识记成语,成语作为语言的精华之一,是考查语文素养的方法之一。
3.新高考全国卷对语言文字运用在题型设置上有了重大突破,从命题立意到分值设置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以后仍将有所创新。
4.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语言运用能力与平时阅读密不可分,只有不断积累,不断运用,才会达到熟练使用成语的能力。
【增分意识】
1.得分意识。考生要有强烈的得分意识,每一个作答环节都必须臻善臻美,做到心里有数,知识点准确,答题有的放矢,力求主观题得高分!
2.草稿意识。不是只有数理化学科才打草稿,语文的主观题作答一定要有草稿纸上书写作答的意识,甚至养成良好使用草稿纸的习惯。尤其是主观题,必须要在草稿本上简单梳理,再誊写,这样卷面美,得分高。
3.积累意识。中国的成语是汉语所具有的独特形式,只有积累足够的成语才会运用自如,所以平时的积累是至关重要的。
4.揣摩命题意图的意识。必须要养成揣摩命题意图的意识,这个题考哪一个知识点,命题者的导向是什么,他的答案拟制有什么内在的规律和特点。这些东西需要老师经常引领学生去思考,去实践,进而形成作答的硬核素养。
病句题解题四大技法
技法一:压缩法
一些结构复杂的长句,采用压缩法,删去枝节,留下主干,就会很快发现其中的问题。
例如:他做事认真,待人诚挚,在生活和工作中,确实用自己的行动塑造了巨大的人格力量,感动和引导着周围的人们。
分析:这个句子“塑造了巨大的人格力量”中“塑造人格力量”动宾搭配不当,应作修改。
技法二:化解法
对一些语句内在关系复杂的句子,可采用分解成小步聚的形式加以化解。
例如: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的步伐,除了要尽力争取国外投资外,努力发展高新科技产业、节约用水,也是能否发展西部经济的一条重要的路子。
分析:这个句子,我们可把“高新科技产业、节约用水”拆开来,再分别搭配,即为“努力发展高新科技产业”和“努力发展节约用水”,就比较容易看出后半句的搭配问题。
技法三:替换法
对于一些吃不准的结构或句子,我们可根据其结构,用自己熟悉的语词替换陌生的语词,从而很快作出判断。例如:教育部实施的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即将推行,这将会给假文凭制造者以致命的一击。如果对句中“电子注册即将推行”的是否搭配吃不准,可以仿造一些句子,如,“课间做操即将推行”,“午间自修即将推行”,等等,这样一对比,我们马上会得出正确的结论。
技法四:加强敏感
要对语病题中常出现的一些带有规律性的现象加强敏感,建立起类似于生物学中“条件反射”般的反应。
1.敏感点一:顿号或并列词句
反射之一:并列不当,指的是有从属、交叉关系的概念不能并列。
实例:我们的报刊、杂志、电视和一切出版物,更有责任作出表率,杜绝用字不规范的现象,增强使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
分析:“报刊、杂志、电视和一切出版物”不能并列在一起,因为“一切出版物”显然包括了“报刊、杂志”,可将“一切出版物”改为“一切新闻机构”。
反射之二:照应不当。
实例:电子工业能否迅速发展,并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去,关键在于要加速训练井造就一批专门技术人才。
分析:句中的“加速训练并造就一批专门技术人才”,是“电子工业能迅速发展”的“关键”,如果“不迅速发展”,也就无所谓这个“关键”了。这犯了“两面对一面”的错误,前后缺少照应。
反射之三:搭配不当。
实例:近年来,我国加快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高校将进一步扩大招生,并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大学和学科。
分析:说“加快速度”可以,但不能说“加快规模”,可说“扩大规模”。
反射之四:逻辑不当。
实例:许多海洋生物的药用价值正在被推广和发现,前途不可估量。
分析:“发现和推广”的关系就是先发现,后推广,这里前后应互换。
反射之五:有歧义。
实例:近日新区法院审结了这起案件,违约经营的小张被判令赔偿原告好路缘商贸公司经济损失和诉讼费三千多余元。
分析:这里是诉讼费三千余元,还是经济损失和诉讼费总共三千余元,表达不清。
2.敏感点二:否定词或反问句
反射之一:多重否定不当。
实例:雷锋精神当然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但谁又能否认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了呢?
分析:这里有双重否定,还有反问句式,表达的意思是“每个人都认为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了”,这就犯了否定不当的毛病。
反射之二:有歧义。
实例:这一桩发生在普通家庭中的杀人悲剧在亲戚当中也有着不解和议论,要说小莉的妈妈不爱她家里人谁也不相信。
分析:句子停顿不同,可产生两种理解:一是“要说小莉的妈妈不爱她,家里人谁也不相信”,二是“要说小莉的妈妈不爱她家里人,谁也不相信”。
3.敏感点之三:数量词
反射之一:有歧义。
实例:县里的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汇报。
分析:这里有两种理解,一是“15日”去汇报,二是“15日以前”去汇报。
反射之二:数字用法有错。
实例:小明的年龄刚好比他的哥哥小一倍。
分析:使用数字作倍数时,只能说张三比李四大几倍,而不能说张三比李四小几倍,故本句应改为“小明的年龄刚好是他哥哥的一半”。
4.敏感点之六:介词
反射之一:介词搭配不当。
实例:随着通讯日渐发达,手机几乎成为大家不可缺少的必需品,但使用量增加之后,关于手机质量的投诉也越来越多。
分析:这一句的后半句“关于”用得不当,可改为“对于手机质量的投诉……”或“手机质量方面的投诉……”。
反射之二:缺少主语。
实例:观摩了这次关于农村经营承包合同法的庭审以后,对我们这些“村官”的法律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分析:虚词“对”的误用,淹没了主语,应去掉。
5.敏感点之五:关联词
反射:关联词误用。
实例:我不但信任他,而且以前反对过他的人,现在也信任他了。
分析:句中前句主语是“我”,后句主语是“反对过他的人”,主语不一致,因此,关联词“不但”应放在“我”之前。
6.敏感点之六:两面词
反射:前后照应不当。
实例:文艺作品语言的好坏,不在于它用了一大堆华丽的词,用了某一行业的术语,而在于它的词语用得是地方。
分析:“文艺作品语言的好坏”有两面,“而在于它的词语用得是地方”等只涉及一面,可在“不在于它”与“而在于它的词语用得”后面分别加上“是否”与“是不是”。
表达题解题技法分类
综观近年高考语文试题,语言文字运用题呈现出稳中有变的特点。
“稳”表现在部分考点和题型的相对稳定上,如成语、病句和连贯这三个考点基本上年年都会考查,虽然考查形式会有变化,如成语题由四选一变为近义成语辨析、六选三,连贯题由句群关系变为句间关系,三道选择题由单独考查变为综合考查,但考点总体保持稳定。
“变”主要表现在主观题上,逻辑推理、应用文改错、仿写语句、压缩语段等新考点(也有多年以前考过的旧考点)轮番上场,让人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运用主观题在考场上的灵活性。这也反映出了高考语文试题对课程标准的响应——不是纠结于考点与题型,而是将命题重心放在考查语文核心素养上。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联系社会生活,突出实际应用。试题的灵活性与应用性继续加强,对能力的考查将更充分。
二是加大对思维的考查力度。语言文字运用的图文转换题通过描述图形内容,考查考生的思维建模能力。
三是加强对中华文化的考查力度。重视汉语文化,加强对书面语准确表述、谦辞敬辞规范用法、文段语体风格一致的考查,要求考生必须具备基本的理解语言文字文化内涵的能力。
总之,未来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主观题的变化具有必然性与不确定性,为了应对这种不确定性,我们将语言文字运用主观题可能出现的新变化分为六类进行讲解,让考生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指津一:简明
1.去次留主法——围绕中心,抓住要点
要做到语言简明,首先是每一句话都要围绕既定中心,不要节外生枝。不过仅仅围绕中心还是不够的,还应该抓住要点。俗话说“简明扼要”,从表达上说,只有扼住“要”,才能做到简明。
2.善于概括,巧用指代
无论是书面表达还是口头表达,都不能总是具体叙述而不作必要的概括。只有把必要的叙述和概括结合起来,表达才能简明。再者,运用必要的复指成分,也是表达中不可少的。不用复指成分,就会啰嗦。
3.删除繁冗法——避免重复,删除多余
鲁迅在谈到自己的写作经验时曾说过:尽量删除可有可无的文字。这是确保表达简明的又一方法。
方法:(1)找主干,理枝叶。这种方法就是通过句子成分分析,理清句子结构,以便发现和删除重复的词语。(2)分析句间关系。这种方法可以有助于发现多余的短语和句子。
4.辨识歧义法——防止误解,避免歧义
表意不明,令人误解或费解,是常见的语病,也是与“简明”的要求相违背的。要本着“必须保留”原则,可有可无的就无。答题时可从句中有多义词、指代不明、重音不明、切分不明、关系不清等角度辨识。
指津二:连贯
1.排列句序
(1)抓中心
一个句群,虽然由若干句子组成,却表述一个中心。句序的安排必然围绕这一中心问题。因此抓住了句群的中心,就抓住了要害,对句序的认识就会由暗到明。
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是抓准中心的重要手段,一个句群的中心,大多用一个关键句表达。这一关键句往往放在句首,也有放在句尾的。
(2)抓思路
从总体上看,句群小层次一般呈现出相并(并列、对照)、相承(顺接、层进)、相属(总分关系)的关系。从局部看,句与句之间往往呈现出并列、承接、解说、对比、递进、转折、因果、总分等逻辑关系。理顺句序,要尽可能多地确定出必然相连接的句子,找到“句链”。
从文体来看,记叙文的句序常常以时间、空间为顺序,议论文的句序,常常把观点放在前面,把材料句放在中间,把总结句放在后面,结构形式或总分、或并列、或对照、或层进;说明文同议论文一样,往往把事理句放在前面把材料句放在后面,因为材料是用来说明事理的,材料的内部又遵循一定的顺序(时间、空间、逻辑)。
(3)抓标志
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
①关联词语的呼应。或并列、或转折、或条件、或假设、或递进、或因果……
②暗示性词语的使用。“换句话说”表示等同关系,位在后;“同时”表示并列,位在后;“与此同时”“与此相反”“反过来说”表示相反、相对关系,中间不可插入别的词语;“首先”“其次”“再次”表示主次轻重的顺序,不可倒置;“先前”与“后来”,“过去”“现在”与“将来”均表示时间先后;“总之”“综上所述”“由此看来”表示要提出结论;“诸如此类”表示综合;“所谓”表示有所解释;“例如”表示举例……
③关键词语的重复出现,相同的句式重复出现。
④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也往往体现语言顺序的一致性,肯定、否定的一致性。
⑤陈述对象前后一致。议论角度一致。
2.填充复位
(1)话题要统一
所谓话题要统一,是指组成段落的句子之间,或是组成复句的分句之间,有紧密联系,围绕着一个中心,集中地表现一个事实、场景或思想观点,无关的话不掺杂在里面。
①陈述对象一致。
主句是句子的发端和陈述对象,它要求后面连带的一些句子必须兼顾上下文,与陈述对象保持一致,防止出现暗换主语的现象。
②观点材料要统一
有的议论语段开头提出问题或论点,接着举事例,摆材料,进行分析。这里的“观点”“问题”也可以说是话题,话题必须统领后面的事例、材料;反过来说,事例、材料、语句表达要符合前面的话题,与其相一致。
(2)表达要合乎事理、语境
①表达要合乎事理。意思表达要符合客观事理,如果上下句在整理上出现“裂痕”,就衔接不上。
②表达要合乎语境。对于写景的复句或语段,要注意语境因素,要分析景物、情调、写法的特点。景物,有远、近、动、静的不同;色彩,有鲜明、暗淡的区分;气氛,有热烈、凄清之分;视角,有高、低、俯、仰之异;感情或悲或喜;态度或褒或贬。这一切,在同一文字里都应该保持和谐一致。
指津三:得体
1.注意场合
特定的场合往往需要特定的话语形式来传递信息。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假如某盘山公路边竖立的警示牌上面写着“由于前面很陡,开车请减速!”,那么它绝对是一块催命牌。因为太长,司机还没看完,死神已降临。其实有“危险!慢!”几个字,司机就会立即减速。
2.注意谦敬
谦敬辞可归纳为“家大舍小令外人”一句话,即:对别人称比自己年龄(或辈分)大的家人时冠以“家”,如家父(家严)、家母(家慈)、家叔、家兄等;对别人称比自己小的家人时则冠以“舍”,如舍弟、舍妹、舍侄等;称别人家中的人,则冠以“令”,如令堂、令尊、令郎、令爱等。除了“家”“舍”这两个谦辞和“令”这一敬辞外,“小”(如“小女”)、“拙”(如“拙见、拙荆”)、“鄙”(如“鄙见”)、“寒”(如“寒舍”)、“愚”(如“愚见”)等都指自己的,属于谦辞;“贵”(如“贵庚几何?”)、“大”(如“大作已拜读”)、“高”(如“愿闻高见”)、“贤”(如“贤弟”)“尊”(如“尊姓大名”)等都指对方的,属于敬辞。
3.注意对象
即看对方的身份、年龄、性格、经历、心理状态、文化素养等而进行语言交流。向尊者、长者请示、请教要用敬称、敬辞。一位年过半百的人丧妻后很悲伤,有人劝说:天涯何处无芳草?这是安慰还是调侃?其实完全可以这样说:节哀吧,好好保重自己,才对得住您的妻子。
4.注意语体
同是书面表达,公文类要求庄重、严谨、准确、简明,科技类要求有术语性、客观性、逻辑性、符号性,文艺类要求形象性和人物语言个性化,政论类要求具有逻辑性、鼓动性、综合性;口语要求通俗、明白。
指津四:“准确、鲜明、生动”
(一)语言表达准确
准确用词要注意几个“符合”:
1.符合情境
选择词语要注意情境的制约,写作中使用的词语都处在全篇或上下文的具体语境中,只有根据特定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才能准确地表达意思,同样的词语用于不同的语境效果迥然不同。
2.符合语法、逻辑
组句应依照一定语言的语法、逻辑规则进行,否则会出现语病。应注意以下几点:句子结构要完整,词语搭配要稳妥,正确使用关联词语。句义要有逻辑性,有些句子语法上没有问题,但概念不清,语意不明,判断和推理不当,也是不通顺的。
3.符合对象
应仔细辨析同义词的基本意义和附加意义(包括风格、色彩和用法等)的同中之异,这有助于恰如其分地叙事写景、表情达意、释物明理。
(二)语言表达鲜明
语言表达鲜明,应注意以下几点:
1.恰当选用词语
在选用动词、形容词、副词时,不要使用诸如“可能”“大概”“也许”“左右”等不确定的词来表明态度与观点。多使用“坚决反对”“完全错误”“绝不能这样”等词语来表明自己所持的鲜明的态度。
选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时,要关注整个语境,根据在表达时的不同态度与感情,选择词义的褒贬。感情色彩鲜明的褒义词贬义词可以增强语言表达的效果。选择那些感情色彩不鲜明的中性词时,只要结合好语境,同样也可以找到具有强烈效果、表达鲜明的词语。
2.恰当运用修辞手法
比喻、对偶、对比等修辞能增强语言表达的鲜明性,独具特色,借助修辞格来增强语言表达的鲜明性,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三)语言表达生动
生动的语言不但具体形象,活泼多变,有声有色,而且感情充沛,散发着生命的活力。具体来说,要想语言生动,须做到以下几点:
1.要使用描绘性的词语和具体形象的写法
描绘性词语绘声绘色,富有动感,用在合适的地方便显得生动活泼。具体形象的表达能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抽象的东西鲜活起来。
2.多用贴切的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格
要特别重视比喻的使用,因为它的主要功用就是把抽象的对象具体化、形象化;而拟人的功用是使无生命的对象仿佛充满了生机和感情,而使它生动起来。
图文(表)转换解题技法
指津一:图表题解题技法
1.找主体,抓特征。介绍漫画内容时,要抓住能反映画面寓意的特征进行详细说明,否则便不能清楚地揭示漫画的内涵。
2.客观描述。不可超越漫画所给图文信息进行添枝加叶,用主观想象代替画面中并不存在的东西。注意说明顺序,在整体上可按“总─分─总”,即起笔一句点明介绍对象,然后依次介绍画面内容(先背景后人物);介绍人物时,可按照“穿着(从上到下)─动作─神态”这样的顺序进行说明。还可用时间、空间、逻辑顺序来说明。
3.勿略标题。一定要写出来,内容要囊括所有画面,不要丢三落四。
指津二:漫画题解题技法
1.概括主题的方法
概括画面的主题,先要认真细致地观察分析画面的内容,找出其讽刺或颂扬的对象或行为(有标题的,一般多是标题),然后挖掘隐含信息,进一步提炼概括画面所揭示的主题。通常要采取联想的方法,由物及人,彰显意义。
2.拟加标题的技巧
标题是漫画的眉目,它有暗示漫画寓意或揭示讽刺对象的作用。拟定标题先要弄清漫画讽刺的主体和漫画的主题,然后围绕讽刺的主体或主题拟加标题。拟题可直接以讽刺或颂扬的主体命名,也可扣住漫画的主题命名。
3.描述画面的原则
描述画面,具体说就是用描述性的语言介绍画面的内容。描述时要贯彻以下原则:注意对象,留意方位,按照顺序,采用恰当的表达方式。
4.综合考查题的答题要领
此种题型多是将图文转换与编拟公益广告语结合起来,综合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其答案必须涉及画面的内容、主题和公益广告三个方面。做这种题型,要注意考查的角度和要求,可在理解画意的基础上,紧扣画面内容作答。
指津三:徽标类解题技法
1.仔细观察画面,抓住图标的特点联想。(图画的构图,辨清画面上的背景与人、物,人的服饰、动作、表情,物的地理位置、特征等,画的标题以及其他文字信息等)。
2.扣住行业特点准确理解内容和寓意。理解应以画面为主,结合注释(文字、符号)。
3.抓住特征说明。抓住能反映画面的特征进行详细说明,才能清楚地揭示画面的内涵与外延。注意顺序:总分、上下、左右。
对联类语言表达题解题技法
高考语文试题中,对联的考查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根据所提供的语境要求写一副完整的对联;二是根据所给上联对出下联。第二种考查形式是最常见的,具体说来有如下几种题型。
1.填空式。这种题型将对联的相关知识和教材内容、文学知识结合起来考查。
2.补拟式。这种题型有两种情况:一是参照一联,补拟另一联;二是根据题目中提供的词语拟写对联。
3.调整式。这种题型将对联的相关知识和语言表达连贯、正确使用修辞手法等考点结合起来考查。
4.情景式。这种题型为考生提供一个特定的情境,结合“得体”这一考点要求拟写对联。
5.话题式。这种题型只给考生提供一个话题,而其他方面都不加限制,这就为考生展现自己的才华提供了自由而广阔的舞台,人人得以展个性,显才情,见灵气。
6.改写式。这种题型一般是在一段文字中画出两个意义相对的句子,要求根据对联,语言简明、连贯以及句式的选用、仿用、变换等知识进行改写。
7.概括式。这种形式是把拟写对联和压缩语段结合起来考查。做这种对联题,首先要把语段中的主要信息筛选出来并加以概括,然后用对联的形式加以组织。
不管是哪种考查方式,都离不开对对联基本知识的考查,因此,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对联的内容都相关。在解答对联题时,可以借助相关、相似、相反的联想。先把一联拆成几个词,利用联想的方法,给每个词分别做对,再把这些对出的词连缀成一联。
2.注意立意。立意或写景,或言志,或抒情,或深思历史,或剖析现实。但不管是歌颂什么还是批判什么,都要有明确的感情,思想内容要积极向上。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注意选取符合这一立意要求的意象。
3.要善于化用。所谓化用,指的是灵活地运用天文、地理、时令、熟语、诗文名句、成语典故等知识来拟写对联。如蒲松龄撰写的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就巧妙地融入了“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皇天不负苦心人”“卧薪尝胆”等成语典故。
修辞类解题技法
修辞手法的考查在语言文字运用中主要有两种形式。
1.单独考查。着重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即根据规定的情境,运用一种或几种修辞手法表达思想感情,或表达对事物的认识。因此,所给材料、预设情境,多来自现实生活,与自然、社会、人生密切相关。这种题型相对而言比较简单,考生易于解答。
2.综合考查。高考语文在考查修辞手法时注重对综合表达能力的考查,因此多与其他题型相结合,有与“仿写”相结合的,有与“连贯”相结合的,等等。
首先,要熟悉常见的修辞手法的特征,明辨易混淆的修辞手法,这是正确运用修辞手法的前提。
其次,要熟悉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明确其表达效果。掌握修辞手法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更好地表达思想情感。
最后,要运用联想和想象等思维形式。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而思想是思维的结果。因此,近年来高考语文对修辞手法的考查,既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又考查思维能力。
补写类解题技法
对应考点: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压缩、概括能力。
命题规律
(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
(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
(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
(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
(5)设题形式:以主观题为主,三空, 赋分五为5分或者6分。
“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有时另有字数限制。
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
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
有效的答题技巧:
(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
(2)分清层次,判断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
(3)重点勾画:找到呼应,关联,暗示性语句(重视标点符号尤其是冒号、分号、问号)。
(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写出的句子,文从字顺,不超字数,语义贯通,逻辑严密。
突破中间嵌入式补写语句题
依据三个一致,结合语境嵌入
(1)话题保持一致。叙述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要保持话题的一致性。话题往往是句子的主语,它要求后面的句子必须兼顾上下文,与陈述对象一致,防止暗换主语。
(2)行文照应一致。既要注意行文结构的前后照应,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
(3)事理逻辑一致。或以认识事物的规律为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或以空间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等。

文章内容摘选自超然客,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报名咨询热线

4001860029